58[明]王立道:《具茨集》,万历刻本,第23页。
人心有喜怒哀乐四气,此为心之德。同时,刘宗周针对朱子逻辑在先的理气观,提出天地之间,一气而已,非有理而后有气。
19 王艮:《与俞纯夫》,《重刻心斋王先生语录二卷》,第28页。因此可以判断,刘宗周没有直接接触过王一庵的思想。【9】刘宗周后期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被张履祥放在了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曰:‘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28】邓定宇又有关于生意的说法:仁乃人之生意,有此生意,人才成得【29】,刘宗周则进一步提出心如谷种,仁乃其生意,生意之意,即是心之意,意本是生生,非由外铄我也【30】。
意如天之帝、舟之舵、指南针,对人的意识念虑起着定向的作用,进而延伸到对人在独处、家庭、社会中种种具体行为的导向作用。【43】此处的无声臭不是指虚无枯寂,旨在于说明意之不落于可睹可闻、偏滞不化之形气。因自是之是意味着按照我理解、认可的观念去做,这是常人皆具的世俗、基础的存在方式。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有内有外,而彼此之界起矣。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在上述是之用例中,是非的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词。
在因非的境况中,彼我之因自是之是均无法实现。问题在于,尽管众狙的确有因自是之是之倾向,喜怒为用也指众狙之情绪变换,但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分明是由狙公的主体行动而引发的事件效应——狙公通过喂养方案的调整使众狙由怒转喜。
因尽然之是仅是道之特质或圣人之境界,但此特质与境界不与因彼是之是因自是之是矛盾或对立:其一,因尽然之是是通过因彼是之是的方式践行出来的,只不过超越了狙公、庖丁的一事之限制、一技之范围,而有以应无穷周尽一体之普遍效应。然而,除了与非对言,是还与彼并列、与尽然互释,并衍生出了因是为是以是相蕴等概念式、观念性的表达,若将这些是统一理解为是非之是,势必会在文义疏通方面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正所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大宗师》),知天与知人的融通同样是至知性的存在视域,这意味着以为未始有物并非直造先天未画前的空无之境,而需落实为以为有物而未始有封及以为有封而未始有是非,既彰显万物的一体性与存在的整体性,又尊重万物的个体性与存在的多元性,由此方可谓彼其充实不可以已(《庄子·天下》)。庄子的齐物思想并非带有神秘化倾向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而是体现了以成就自我、尊重他者、通达外物为旨归的观物视域与应物精神。
因尽然之是即休乎天钧,以守护存在者的一体与共在为归。(释德清,第38页)牟宗三说:这个‘因是就是是非相对的层次上的。《逍遥游》云:至人无己。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这种然-可内在于万物的实存形态之中,这种内在的肯定拒绝任何否定性的不然-不可,故是-非之否定式对立无从显现,万物在其中不论是非
故庄子特举二术而破之。是非既分,治乱、同异、名实、利害等问题即可被彻底解决,此即正之过程。
在庄子看来,此之自是之是与彼之自是之是之所以会产生对立与冲突,主要是因为自是之是有着本质化为果是、普遍化为同是的存在取向。庄子的齐物思想并非带有神秘化倾向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而是体现了以成就自我、尊重他者、通达外物为旨归的观物视域与应物精神。
[8]福永光司,2019年:《庄子内篇读本》,王梦蕾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这种存在视域的核心语词不是是非而是是——尽然之是彼是之是自是之是,这些存在论层面的三维思考才是人们走出是非之争并进一步通达一体、尊重他者、实现自我的理据。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以是相蕴之是不与非相对,故可称为无不是。[14]刘笑敢,2010年:《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就人之生存而言,惟有立足于自是之是而尊重彼是之是、领会尽然之是,才能在避免自是之是越界使用的同时,确立自主而自适的生存方式——实现自是之是、体会自适其适,此之谓咸其自取。在这里,尽然之然不与不然相对,故可称为无不然。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是之三义与知之四境的对应关系如下:首先,是非之彰与自是之是相应。
[19]伍非百,1983年:《中国古名家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齐物论》云: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显然,狙公赋芧、庖丁解牛均为因彼是之是之实践活动,但这一事件活动仅限于解牛赋芧等具体事件,无法抵达因尽然之是之至境。彼是之是相当于陈静所谓是这个、这样或那个、那样,也即万物之间的彼-此之分,源出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此是意味着存在者的具体性与差异性,自是凸显着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人正是以主体建构具体、以独特呈示差异的存在者。然而,主体常会遗忘个体、破坏一体,试图以一体统领具体、消泯主体,三体之间就会趋于失衡。
(《墨子·经下》)在墨家看来,辩即与彼相争之方法。但在庄子那里,纯粹之是、至极之天道不可知、不可言。
此外,为是果是同是因是等概念化语词的出现,说明是起到了义理贯通作用。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在庄子那里,最高之存在视域一定是无是无非且不分彼此的,它拒绝相互否定的是非对立、包容相互对待的彼此对立。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然而,除了与非对言,是还与彼并列、与尽然互释,并衍生出了因是为是以是相蕴等概念式、观念性的表达,若将这些是统一理解为是非之是,势必会在文义疏通方面遇到一些困难。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齐物论》有如下两则记载: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参见王玉彬,第80-81页)成见就是自是之是。
二、知之四境尽然之是彼是之是自是之是既是存在的三种形态,也构成了人之在世的三种视域,通过是之三义与知之四境的对应关系,可以更明晰地理解这一点: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当然,就个体自身而言,所谓彼即此,彼是之是即此是之是。[5]陈少明,2004年:《〈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